case OUHK/stItemidDesc2014
case OUHK/stItemidDesc2014 end

公開大學的故事始於1989年。在短短三十年間,由一所提供遙距課程的學院,發展成為多元化及全面的綜合性大學,同時提供全日制及兼讀制課程,培育人才無數,貢獻社會。齊來看看部份畢業生的分享。
搜尋校友心聲
人文社會科學院
|
|
Content1
|
Content2
|
.jpg)
|
劉志恒(畢名)
2006年 中國人文學科文學士(兼讀制課程)
擅長創作驚悚小說,被台灣出版界譽為「香港驚悚大師」的畢名(2006年中國人文學科文學士),其創作不僅以文字帶動讀者想像,更與讀者遊走魔性人間,探討潛藏暗角的人性善惡。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20年5月號)
|

|
袁漢榮
2013年 執法及保安管理榮譽社會科學學士(兼讀制課程)
執法及保安管理學士課程畢業生袁漢榮,退役前是警隊爆炸品處理課首任華人主管,憑著冷靜分析與專注,帶領他的隊伍多次拆彈成功,為香港化險為夷。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19年1月號)
|

|
黎若曦
2014年 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榮譽文學士(全日制課程)
黎若曦(2014年全日制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榮譽文學士)早於大學二年級時已創立「十兄弟工作室」,今天工作室已發展成多元化、結合個人創作和推動社區藝術的生意。來走進她的藝創之旅!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18年1月號)
|

|
梁浩倫
2014年 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榮譽文學士(全日制課程)
梁浩倫於2009年獲得本校的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榮譽文學士。他憑着短片《遺物》及《勞師來施》,在海內外摘下多個獎項。他現在身兼導演與編劇,但修讀「電影藝術概論」這一科的時候,對於課程內提及的多齣經典電影,他都是聞所未聞。他認為:「拍攝電影是很遙遠的事,但我相信自己能夠處理短片的規模,希望可以把構思拍成短片,藉此表達一些想法。」浩倫在課堂學到了一些基礎知識之後,通過親身實踐,掌握了製作流程,得獎短片《遺物》因而誕生。
訪問

|

|
吳子瑜
2012年 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榮譽文學士 (全日制課程)
自少喜歡電影的吳子瑜,小學時期已視楊千嬅為偶像。他運用「明星學」去解讀及分析偶像在電影裏的各種符碼運作。作為公開大學首屆「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榮譽文學士」課程的畢業生,他的論文題目是「用明星工具觀看楊千嬅電影中的『方麗娟』到『余春嬌』的角色形象」。
在公開大學的四年內,吳子瑜涉獵創意媒體的不同範疇,逐漸對電影研究有了自己獨特的想法。他不時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網頁及突破出版的Breakazine內發表文章。
訪問
|

|
敖振寧
2012年 社會科學榮譽學士 (兼讀制課程)
敖振寧在完成資訊系統高級文憑課程後,即投身資訊科技行業。雖然工作表現屢獲上司讚賞,但由於沒有學位資歷而一直未獲加薪或晉升。後來他報讀公開大學的社會科學榮譽學士課程,並於2012年12月畢業。
振寧自言喜歡新的挑戰。他曾見一些人遇到災難時缺乏心理上的支援,因此喜歡研究心理學的他,希望進修有關心理諮詢師的課程,以便將來能轉型從事心理輔導或社會服務的工作。
訪問
|

|
黎惠珍
2011年 中國語言及文學文學士 (兼讀制課程)
黎惠珍出生時肢體有缺陷,日常扶着手杖走路。小學時她曾動大手術,留院數月,所以影響學業。加上由內地來港,面對新的學習環境,因為缺乏支援,沒有自信。但有一位中學老師鼓勵她,促使她修讀大學課程。畢業禮當天黎惠珍穿起學士袍,聆聽着會場樂聲,心情澎湃。
黎惠珍準備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期望將來可教授普通話。她常想起公開大學普通話科導師說的話:「別和其他人比較,要找適合你的路。」對於老師們的支持,她非常感謝。
訪問
|

|
曾紅濤
2011年 中國語言及文學文學士 (兼讀制課程)
2012年 幼兒教育文憑 (兼讀制課程)
2014年 教育學士(幼兒教育:特殊教育)(兼讀制課程)
曾紅濤從內地來港後,發現自己的學歷不獲承認。當孩子上幼稚園時,她協助處理校內文書工作及教授普通話,又同時修讀幼稚園教育證書課程,正式當上幼稚園普通話教師。後來紅濤轉職小學中文老師,開始接觸一些有學習障礙的學生。於是她決定再次進修,並完成公大的教育學士課程。
紅濤表示,公大的彈性學習模式十分適合在職人士的需要。她作為一個在職母親,全賴堅持和自律,妥善分配時間,才能在各方面兼顧得宜,取得學位之餘,亦成為三名子女的學習榜樣。
訪問

|

|
曹尚樺
2010年 中國人文學科文學士 (兼讀制課程)
2011年 會計學工商管理學士 (兼讀制課程)
2014年 會計學榮譽工商管理學士 (兼讀制課程)
曹尚樺中五畢業後從事採購工作,工餘在公開大學進修,攻讀中國人文學科。工作及學業的重擔令尚樺不勝壓力,曾經在一個學期內四科考試不及格,後來因為工作的緣故中途停學。不過他細心分析後,認為會計行業的前景較佳,在內地發展潛力亦大,於是他重拾課本繼續未完成的課程,更同時報讀公大的會計學科,開展人生新的一頁。
尚樺表示,同時兼顧工作及兩個課程真是相當吃力,全賴訂立了要成為專業會計師這個明確目標,推動自己努力向前。他指出,文學和會計工作看似無關,但文學的薫陶令他培養出耐性,有助處理精密的會計工作。他取得兩個學位後,任職助理會計師,按照計劃完成專業考試,就能成為正式會計師。
訪問

|

|
楊億泉
2009年 語言與翻譯榮譽文學士 (全日制課程)
2014年 法律翻譯文學碩士課程 (兼讀制課程)
楊億泉在高考後任職文員,及後報讀公開大學的語言與翻譯榮譽文學士課程。
公大畢業後,億泉轉任自由工作者,從事翻譯工作。他因為接觸口供翻譯而想學習法律翻譯,於是在2012年報讀法律翻譯文學碩士課程,漸漸更對法律產生了興趣。
億泉認為,公大的課程內容實用,師資優良,讓他獲益良多。他希望攻讀英國法律專業共同試課程之後,向律政之路邁進。他以自己的經歷勉勵曾經失意者,他認為只要努力向前,理想終能實現。
訪問

|

|
何明新
2006年 中國研究社會科學學士 (兼讀制課程)
2009年 通識研究社會科學碩士 (兼讀制課程)
2010年 公共行政社會科學學士 (兼讀制課程)
前高級警司何明新校友,於1976年進入警隊,工作之餘一直不忘進修,既充實自己又能發展多樣興趣。
對兩岸關係深感興趣的他,除了向本校老師虛心求教外,還努力搜集相關典籍作深入研究。由於他每天工作至少十二小時,時間分配及保持強健體魄對他很重要。 「在工作的崗位上我要擔當指揮的角色,但在課室裏我的身份是學生,以赤子之心去求學問,不用怕犯錯。」
他認為學習的樂趣遠高於一紙文憑的價值:「數年來我所獲甚豐。每個科目都很有用及貼近時代的步伐。」何明新校友寄語同學要認真求學,更應「待人以寬、律己以嚴」。
訪問

|

|
梁家永
2006年 國際研究榮譽文學士 (兼讀制課程)
梁家永以前是香港電台中文台台長,在2006年修畢國際研究榮譽文學士課程。他的工作忙碌,所以公開大學的靈活進修模式是一個好的選擇。
修讀此學位對他的工作大有幫助。他本身是讀理科出身,而他在電台的工作就需要社會科學的知識。在公開大學他學習政治、經濟及社會學的知識,可以應用於工作上。
他的人生座右銘是做個開心老實人,要實事求是、待人以誠,不可以自私或斤斤計較,人生自然會快樂。
訪問

|

|
周潔萍
2000年 中國人文學科文學士(兼讀制課程)
2006年 中國人文學科榮譽文學士 (兼讀制課程)
周潔萍在中學時代已鍾情文學,更曾想過編寫粤劇劇本。她在1995年報讀公開大學,是為了重拾寫作之樂。縱使課程內沒有專研戲曲的科目,她卻汲取豐富的文學養分,例如詩選、中國文學批評及中國古典小說。她掌握了平仄韻律、文學典故、鑑賞技巧等多方面的知識,為撰寫粵劇劇本打下基礎。迄今,她創作的兩個劇本已在舞台上正式公演。
周潔萍终於在2006年取得榮譽文學士學位,她希望繼續替職業劇團編寫長篇劇目,又期望完成中國文學碩士課程之後,可以拓展更廣闊的寫作領域。
訪問

|
|
|
李兆基商業管理學院
|
|
Content1
|
Content2
|
|
劉浩軒(右)
2013年 商業管理學榮譽工商管理學士(全日制課程)
父親劉劍文與兒子劉浩軒在公開大學經歷不同的學習生活,同時見證大學三十載的發展。畢業後,他們分別以校友會幹事和講師身分,在不同位置與母校保持緊密聯繫,薪火相傳。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21年1月號)
|
|
吳君武
2014年 會計學工商管理學士(兼讀制課程)
可知道我們在香港國際機場和好些酒店使用的入牆USB充電插座,是由公大校友發明嗎?從事會計工作多年的吳君武校友,因一次公幹的經歷,啟發他發明這產品,並引領他踏上創業之路。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20年11月號)
|
|
鄭俊雄
2000年 會計學榮譽工商管理學士 (兼讀制課程)
鄭俊雄校友少年時當上油畫畫師,其後在事業上另闢蹊徑,投身會計行業。憑著一份堅持,努力進修,加上積極樂觀的心態,今天已晉身財務主管。學習及工作上得到不少人幫助,他不忘回饋母校和社會,以行動鼓勵他人。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20年9月號)
|
|
梁衛民
1998年 工商管理學士 (兼讀制課程)
2003年 工商管理碩士 (兼讀制課程)
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梁衛民是著名葡萄酒評論家及資深侍酒師,多年來在本地及海外屢獲殊榮。他本着對葡萄酒的熱情和了解,專業地幫助客人提升飲食體驗,並積極推動品酒文化。近年他致力推廣較少人欣賞的中國酒,擴闊愛酒人士的品酒版圖。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20年7月號)
|

|
盧詩棓
2011年 管理學工商管理學士 (全日制課程)
曾任舞蹈學會主席的盧詩棓(2011年全日制管理學工商管理學士)鍾情表演藝術,現時逢周五在香港電台開咪,你有興趣知道她如何展開演藝旅程嗎?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17年11月號)
|

|
劉遠強
2014年 中國商業工商管理學士 (全日制課程)
2015年 執法及保安管理證書 (兼讀制課程)
劉遠強是本校的中國商業工商管理學士課程畢業生,他在高中時代已學習詠春、柔道及拳擊。他坦言自己曾經是個無心向學的孩子,後來得師父教誨,明白到不能荒廢學業,決意急起直追。奈何起步遲,會考成績欠佳,但他沒有放棄,以屢敗屢戰不服輸的心態,努力修畢毅進課程及副學士先修班,然後再報讀公開大學的學士課程。劉遠強的志願是從商或投身警隊,決心當個業餘的拳擊選手,堅守拳擊陣地。
訪問
《校友零距離》訪問 (創刋號)
|
|
Katrin Buchta
2013年 中國商法法律碩士 (中文) (兼讀制課程)
來自德國的Katrin Buchta任職於德國駐廣州領事館,主責翻譯工作。
Katrin在2013年完成本校中國商法法律碩士(中文)兼讀制課程。她認為大部份的課程可以自學,時間十分靈活。「我的翻譯工作很繁忙,又要經常出差或籌辦活動,所以我喜歡閒時才閱讀教材。不過由於國內的網絡問題,令我無法參與實時網上課堂,只能下載來看。而透過參與網上聊天室,我可以跟其他同學討論學習的疑難,共同尋找答案。」Katrin表示課程對她的工作很有幫助,讓她更能理解中國商法及選擇準確的詞彙來翻譯。
|

|
Luigi Pau
2013年 中國商法法律深造證書 (兼讀制課程)
2014年 中國商法法律碩士 (兼讀制課程)
意大利撒丁島雖與香港相距千里,但是身在遠方的兼讀制課程學生,都可以尤如處身課堂一樣學習。這正是Luigi Pau的個人感受。
Luigi解釋他對中國法律產生興趣的原因:「首先我對中國的文化和風俗很感興趣,其次是因為國際比較法和中國法律在全球愈見重要。再者,撒丁島的旅遊事業興旺,但島上現時欠缺熟識中國商法的律師。」
Luigi對公開大學兼讀制課程的評價十分正面。「我建議正在考慮報讀的人不妨放膽一試,因為公開大學開辦的學科十分專業,並為我們提供很多機會。」
訪問
|

|
王振鴻
2012年 銀行及財務學工商管理學士 (兼讀制課程)
任職銀行業管理階層的王振鴻,每天的工作時間為朝九晚九,十分繁忙。當他知悉行業內要推行資歷架構,他就希望進修以提升個人競爭力,謀求更佳的事業發展。
振鴻發現公開大學的兼讀制課程有靈活的學習模式,正好切合他的需要。他喜歡課程的內容緊貼現況,而且導師們大多在銀行界及商界工作,在課堂上引用很多真實個案作討論,令他獲益良多。他亦很高興認識來自不同行業及背景的同學,尤其難忘在考試前夕結伴往長洲一起溫習的日子。
訪問

|

|
黃炯強
2012年 中國商業工商管理學士 (兼讀制課程)
並豐集團主席及行政總裁黃烱強博士擁有逾三十年營商經驗,但他在二零零二年卻作為一個普通學生,報讀公開大學課程。重返校園進修只有一個目的:學習。並豐集團經營高科技業務,聘用不少專業人才。他作為掌舵人,深切感到不斷自我提升的需要。
黃博士從不在課堂上提及個人背景,論實戰經驗他可能較導師還多,但仍虛心聆聽:「人家說一百句,若有一句合用,我已有得着。」他分享了其處世的座右銘:「人生無難事,困難總有辦法解決。」
並豐集團主席及行政總裁黃烱強博士擁有逾三十年營商經驗,但他在二零零二年卻作為一個普通學生,報讀公開大學課程。重返校園進修只有一個目的:學習。並豐集團經營高科技業務,聘用不少專業人才。他作為掌舵人,深切感到不斷自我提升的需要。
黃博士從不在課堂上提及個人背景,論實戰經驗他可能較導師還多,但仍虛心聆聽:「人家說一百句,若有一句合用,我已有得着。」他分享了其處世的座右銘:「人生無難事,困難總有辦法解決。」
訪問

|

|
劉志政
2011年 中國商法法律碩士 (兼讀制課程)
任職一間電路公司董事的劉志政於2011年12月完成公開大學的「中國商法法律碩士」兼讀制課程,取得學位。
劉志政原在香港理工大學修讀「中國商貿管理碩士」學位。由於工作關係,劉志政需要穿梭中、港兩地,朝夕疲於奔命,有時更逼不得已放棄上課,所以後來他決定報讀公開大學的兼讀制課程。
他覺得公開大學的課程內容既務實又能緊貼現況,而且由現職律師講授導修課,教材又持續更新,讓他增進不少內地法律知識,對管理廠房或是與員工溝通都有莫大的幫助。
訪問
|

|
鍾顯騰
2009年 中國商業工商管理學士 (全日制課程)
鐘顯騰於2009年修畢中國商業工商管理學士課程。他認為公開大學的全日制課程內容廣泛而多元化。學生不只學習課本上的知識,亦可以透過實習計劃學以致用。他完成學士課程後加入了一個實習計劃,在越秀地產實習半年後獲得聘約。
他覺得「中國市場學」這一科對他的工作最有用,能幫助他了解中國整體商業市場的槪况。此外,市場策劃及市場學定律,例如學習強弱危機分析(SWOT),對他的工作亦很有幫助。
他認為性格正直才會做出好的功績。在工作上只要表現謙遜、好學及負責任,就可以事半功倍。

|
|
|
教育及語文學院
|
|
Content1
|
Content2
|

|
馬學駿
2015年 教育碩士 (兼讀制課程)
資深註冊社工馬學駿一向關注壓力與情緒管理。多年前他放下安穩的工作,毅然走進汶川地震災區提供義務心理支援,並將期間對生命的體會寫成教材與人分享。他又成立教育中心推廣生命教育,近年更鼓勵家長引導幼兒學習管理情緒,積極宣揚情緒健康和正面看待生命的信息。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20年1月號)
|

|
李昀怡
2017年 英語研究榮譽學士 (全日制課程)
英語研究榮譽學士畢業生李昀怡熱愛射箭,是香港多項紀錄保持者,每次搭箭拉弓都要冷靜專注,目標清晰。她在自己的人生旅途,又能否瞄準目標,例不虛發?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19年9月號)
|

|
潘明珠
2006年 教育碩士 (兼讀制課程)
人稱「格林姊妹」的潘金英、潘明珠著作繁多,歷年來她們的文字陪伴不少小讀者成長。原來兩位資深兒童文學作家與公開大學結緣,一位是曾任教中文及教育課程多年的兼職導師,一位是本校教育碩士畢業生。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19年5月號)
|

|
吳永雄
2004年 教育榮譽碩士(小學教育) (兼讀制課程)
吳永雄校友深信每個孩子都有其資優潛能,在其任校長的小學,先後推出多個創新計劃,讓學生發揮所長,締造「愉快校園」。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19年3月號)
|

|
邱嘉俊
2005年 學位教師教育文憑 (兼讀制課程)
2011年 工商管理碩士 (兼讀制課程)
2019年 教育管理深造證書 (兼讀制課程)
近年政府大力推廣STEM教育,教育文憑及工商管理碩士畢業生邱嘉俊早於十多年前已創立他的機械人學院,引領學童從趣味方向探索科技。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18年9月號)
|

|
周佩波
2016年 教育碩士 (兼讀制課程)
教育碩士課程畢業生周佩波(Wayne)創辦了社會企業「加油香港」,服務基層市民。近年,他更將關注點放在學童及教育議題上,積極推動優質教育。齊來細看他如何盡己之力,為社會奔走。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18年7月號)
|

|
馮守德
2012年 教育榮譽學士 (小學教育:英文專科) (兼讀制課程)
馮守德是一位小學英文老師,她的學生都是來自弱勢社群、有特別學習需要或被家庭問題困繞的兒童。在教改浪潮中,她覺得需要提升學歷和自我增值,於是報讀公開大學的教育學士課程。在負起家庭、工作及學業的重擔之下,她最終仍能在四年內完成學位。
守德感激公開大學給她的支持。她身邊不少同事和朋友也受她的影響而紛紛積極進修。更重要的是,她從工作和學習過程中得到不少的啟示。她說:「我希望終身教育的意念能啟發我的學生,在人生旅程中繼續前進。」
訪問

|

|
簡佩芬
2002年 教育榮譽學士 (小學課程)(兼讀制課程)
簡佩芬於2002年修畢公開大學教育榮譽學士課程。她認為在公開大學學習可以靈活地運用時間。她根據工作上的需要以及空閒的時間,決定選修科目的數量。她還記得在九十年代,工餘進修並不普遍,但她感覺在學識上落後於別人,所以在1994年開始入讀公開大學。
她認為教育學士的課程,尤其有關小學課程的設計,對她非常合用。公開大學的老師們給予她很多輔導,所以她能夠學以致用。
她鼓勵公開大學的學生要更投入地學習,應該珍惜每個學習的機會。

|

|
陳禮善
2011年 通識教育學士 (兼讀制課程)
2015年 工商管理碩士 (兼讀制課程)
陳禮善中五畢業後曾在港鐵工作,工餘進修設計課程,取得資歷後投身設計行業。他開設一間公司並擔任設計總監,員工逾200人。又為接觸不同範疇的學科,他進入公開大學進修「通識教育學士」課程,畢業於2011年12月。
陳禮善認為公開大學高水準的教材及專業的導師是他學習的原動力,他又特別欣賞公開大學學生的堅持和毅力。進修期間,他發現不少同學的求學目的不是獲取證書或升職,而是為了增進知識。陳禮善十分鼓勵他的員工進修,並身體力行地實踐終身學習。
訪問
|

|
崔佩琦
2011年 英語教學榮譽教育學士及英語研究榮譽學士
(全日制課程)
崔佩琦於2011年修畢英語教學榮譽教育學士及英語研究榮譽學士雙學位。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活不但擴闊了佩琦的視野,更讓她學懂了待人接物的技巧。熱心參與課外活動的崔佩琦,在2008年擔任大學學生會幹事,並曾出席立法會有關語言微調的會議,代表她的同學發言。2009年,她到中國中央電視台實習一個月,負責編輯、翻譯及剪接等工作。去年暑假,她在警察學院擔任研究助理,調查及分析警員的普通話訓練需要。
她希望將來能為人師表,培育出來的學生會擁有良好的品格及正確的價值觀。佩琦也打算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性別研究文學碩士」課程。
訪問
|

|
Samantha Seiter
2010年 教育榮譽學士(英文專科)及
語言研究榮譽學士(英文)
(全日制課程)
生於南非,在香港曾任職教師的Samantha Seiter,是本校教育及語文學院全日制課程的畢業生。她在學期間獲得多項傑出學生獎和獎學金,並於2010年以一級榮譽畢業。她回想在公開大學的四年來不斷地學習,僅享受過一次假期,但性格開朗的她,認為艱辛學習是有回報的。「我不僅學懂蒐集研究材料的方法及撰寫學術文章的技巧,更養成批判思考及獨立學習的能力。」
儘管Samantha Seiter在英國牛津大學修讀碩士課程,但她仍然認為香港,尤其是公開大學,是個讀書的好地方。
訪問
|

|
鄭建德
2009年 教育博士 (兼讀制課程)
鄭建德博士曾經是一位化學科老師。他早年在公開大學的前身「公開進修學院」裡學習。同時兼顧教育工作及工餘進修的他,克服了遙距修讀課程及時間管理的困難。後來他決定報讀公開大學的教育博士課程,因為公開大學的學習模式很適合在職人士。他的博士論文是關於服務學習和課堂以外的學習經歷,以及對學生的思維和人生理念的影響。
他認為工餘進修會激勵其他人為達到目標而努力,如果希望在進修路上得到成功,自律的精神非常重要。只要時間管理掌握得宜,就可以在學術上取得成就。

|

|
王雁高
2006年 教育碩士 (兼讀制課程)
2007年 教育榮譽學士 (中學教育:中文專科)
(兼讀制課程)
華夏基金會總裁王雁高先後在本校取得教育榮譽學士(中學教育:中文專科)及教育碩士學位。他認為一個人不能固步自封,必須持續學習,以適應不斷轉變的環境。雖然同時修讀兩個課程並不容易,但是他細心規劃時間,悉力以赴,終在2007年完成學業。
他表示,公開大學的課程令他深入了解青少年在各階段的教育需要,更重要是讓他不斷實踐所學,以及反思教育的本質,思考如何配合現代社會去施教。
訪問

|

|
王冬竹
1995年 醫務管理副文憑 (兼讀制課程)
2008年 通識教育教學深造證書 (兼讀制課程)
2009年 通識研究社會科學碩士 (兼讀制課程)
2010年 能源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深造證書
(清潔生產及綠色科技)
(兼讀制課程)
2012年 能源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理學碩士
(兼讀制課程)
王冬竹在中學畢業後取得註冊護士資格,進入瑪麗醫院工作。後來她在公開大學完成通識研究社會科學碩士課程,又修畢能源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理學碩士學位。兼具護理學及環境學資歷的冬竹,獲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聘任為兼職導師,教授老人護理和環境及公共衛生科目。
冬竹表示:「我在修讀通識研究的碩士課程的時候,對有關環保的學科很感興趣。得到老師的支持,我能夠在學業上再邁進一步。」冬竹在公開大學找到終身學習的真正意義,她希望能夠把所學的知識薪火相傳。
訪問

|
|
|
護理及健康學院
|
|
Content1
|
Content2
|

|
黃傑
2009年 護理學榮譽學士 (全日制課程)
首屆全日制護理學畢業生黃傑當手術室護士多年,並曾兩度前往孟加拉參與海外醫療義務工作。在災區醫院手術室的難忘經歷,他一一娓娓道來。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19年11月號)
|

|
范倩怡
2015年 護理學高級文憑(兼讀制課程)
2017年 護理學學士(兼讀制課程)
護理學畢業生范倩怡在本地及海外馬拉松賽事締造過不少佳績。齊來了解這位長跑健將如何憑持之以恆的跑步精神完成她的護士夢。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18年5月號)
|

|
卓敏慧
2012年 護理學榮譽學士 (普通科) (全日制課程)
卓敏慧在中六時希望成為護士,但經聯招取錄修讀的卻是電機工程學系。入學兩個多月後,她發現自己無法跟上課程的進度。其後她的祖父患病住院,令她重燃當護士的決心,於是她入讀公開大學「護理學榮譽學士(普通科)」課程。
四年的學習生活讓卓敏慧更深刻地體會護士的工作,因為護士經常接觸病人,往往比醫生更了解病人的需要。實習期間,她最難忘的是一位產後抑鬱症的病人的遭遇,以及她自己在三年級暑假時捐贈骨髓的過程。
卓敏慧已經開始在醫院工作,並計劃修讀碩士課程,以尋求專業上的發展。
訪問
|

|
吳親緣
2000年 護理學榮譽學士 (兼讀制課程)
吳親緣於2000年完成護理學榮譽學士課程。她認為公開大學的課程編排甚有彈性,可以讓她靈活地運用時間。她更難忘同為公大學生的丈夫和她一起在圖書館溫習、互相鼓勵的情景。在學期間她撰寫一份關於產科的研究報告,得到老師悉心的指導,結果她的研究報告刊登於一份英國期刋內。
她積極進修之精神亦啟發了她的同事。她們也認為進修可以有助提升服務的質素。
她深信:「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要踏出第一步,就可以漸漸達成自己的理想。

|

|
俞仁生
2002年 護理學榮譽學士 (兼讀制課程)
公開大學在1994年首度開辦「護理學榮譽學士」兼讀制課程,為註冊護士提供專業學位。當時,從事醫院護理工作已13年的俞仁生毅然報讀,並於2002年畢業,後來獲晉升為廣華醫院的護士長。
俞仁生提及課程的內容遠較以往他所學的深入,他說:「這課程能啟發思維,讓我學會從多角度思考,顧及病人及家人的想法,並促進我與醫護團隊的溝通。」
他亦指出:「由於我要兼顧工作與家庭,所以我選擇了公開大學。公開大學的課程讓我可以靈活運用我的時間去進修。」
訪問

|
|
|
科技學院
|
|
Content1
|
Content2
|
 |
陳家豪
2004年 應用電腦學理學士(兼讀制課程)
金融科技發展蓬勃,近年催生了不少初創公司,大數據、區塊鏈、數碼貨幣等更成城中熱話。曾任外資銀行要職的陳家豪校友,早在熱潮抵港之先已開始鑽研這方面議題,多年來致力扶植初創公司,並推動本港金融科技發展。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21年7月號)
|

|
陳浩軒 (左) 2013年 電腦學學士(全日制課程)
許孝謙 (右) 2015年 電腦學學士(全日制課程)
兩位年青IT人利用工餘時間創立「群眾外包」平台Collaction,希望憑自己的專業匯聚群眾的智慧與力量,改善社會。七年來,他們的平台如何在網絡世界帶動群眾交流與實現目標?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21年5月號)
|

|
趙俊明
2013年 電腦工程學理學士(全日制課程)
創科公司在市場要站穩腳,除了掌握技術外,具清晰目標亦是關鍵。電腦工程學校友趙俊明畢業後投身科研,專注研究三維打印技術和優化配件設備,並聚焦開發專利技術,成果獲國際公司垂青。現為創科公司負責人的他,將分享這段科研路。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21年3月號)
|

|
劉劍文(左)
2000年 應用電腦學榮譽理學士(兼讀制課程)
2006年 資訊科技與互聯網應用理學碩士(兼讀制課程)
父親劉劍文與兒子劉浩軒在公開大學經歷不同的學習生活,同時見證大學三十載的發展。畢業後,他們分別以校友會幹事和講師身分,在不同位置與母校保持緊密聯繫,薪火相傳。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21年1月號)
|

|
劉文忠
2003年 環境學理學士(兼讀制課程)
劉文忠校友是資深樹藝師,同時也是樹藝與生態課程導師和兩個植物網站的創辦人。他不僅將興趣化成事業,每天為樹木把脈,也肩負教育公眾保育樹木的使命。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20年3月號)
|

|
黃啟初
2005年 數學榮譽理學士(兼讀制課程)
2006年 教育碩士(兼讀制課程)
2015年 經濟學榮譽社會科學學士(兼讀制課程)
校友黃啟初醫生工作繁重,但仍在本校先後完成數學、經濟學及教育多個學士和碩士課程,更以數學和統計學拆解醫療研究的疑團。這位熱愛數學的精神科專科醫生,又如何以人本關懷剖析心理病?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19年7月號)
|

|
張駿霖
2014年 應用科學(榮譽)理學士(能源及環境) (全日制課程)
應用科學畢業生張駿霖以他自行研發的剩菜萃取染料技術作多元化的發揮,由當日以二百元在市集起步,走到今天在中環「PMQ元創坊」成立工作室,張駿霖已成為一名「食物設計師」。究竟他善用剩菜的想法最初是從何而來?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18年11月號)
|

|
馮廣照
2015年 電腦學榮譽理學士(全日制課程)
馮廣照(2015年全日制電腦學榮譽理學士)與同學及朋友成立公司,為視障者研發手機應用程式 ,並獲得「2016香港社會企業挑戰賽」冠軍。廣照如何以科技幫助視障人士打破框限,為生活增添色彩?
《校友零距離》訪問 (2018年3月號)
|

|
鄭家智
2012年 電腦學學士 (兼讀制課程)
2014年 互聯網科技榮譽電腦學學士 (兼讀制課程)
十年前,鄭家智高考後未能升讀大學,於是任職銷售員。他獲公司委派編寫網頁程式後,發現自己對資訊科技的興趣及天分,於是萌生進修念頭。2010年,家智於公開大學進修互聯網科技,畢業後成功轉職資訊科技工作,其後更獲晉升為中層管理人員。
家智表示,有些僱主誤解公大畢業生的能力不及其他院校的畢業生。其實公大畢業生的自律精神和自學能力才是在職場上致勝的關鍵。他勉勵年青人不要懼怕困難及失敗,認清自己的興趣後,應努力朝目標邁進。
訪問

|

|
張金華
2011年 能源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理學碩士
(兼讀制課程)
2015年 工程學博士 (兼讀制課程)
富士通香港有限公司通訊系統部總經理張金華於2011年取得本校能源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理學碩士後,翌年再報讀工程學博士課程。他認為兼讀制課程令他有機會接觸來自不同行業的人士。他說導師都具備專業知識,加上課程內容全面而實用,能夠切合他的工作所需。
他用跑步去比喻他的讀書心得:「長跑需要長久的訓練,沒有僥倖。工作和讀書亦需長時間的付出,跟跑步一樣,要好好計劃,掌握時間,加上毅力,才能達到目標。」
訪問

|

|
羅嘉豪
2011年 護理學榮譽學士 (精神科) (全日制課程)
羅嘉豪喜歡跟別人溝通交往,立志要找一份能夠多與人相處接觸的工作。他回想第一天到青山醫院實習時,是抱著戰戰兢兢的心情。他被安排負責照顧長期病患者,當他看見病人的情?都很穩定,就知道精神病患者並不可怕。
嘉豪表示,有別於其他科目的護士,精神科護士需要長時間與病人相處,留意他們的生活細節,從而打開話匣子,深入病人的內心世界,才能與他們建立和諧關係。
他希望將來能開設一間診所,為病人度身訂造一些療程,讓他們能夠早日康復及重投社會。
訪問
|

|
李俊輝
2011年 電腦學榮譽理學士 (全日制課程)
李俊輝自幼罹患肌肉萎縮症,目前他只能輕微移動食指以操控滑鼠。然而,他憑着堅毅的意志,於2011年完成學士課程。2013年9月,俊輝更獲選為「十大再生勇士」。
由於缺乏活動能力,俊輝每天上課都由媽媽陪伴在側,替他抄寫筆記,還要移動他的身軀以防肌肉受壓,甚至在課堂上代他舉手發問。媽媽很欣慰在退休後能全力照顧兒子,俊輝則感激她陪伴上學及給予協助。
俊輝選擇製作機械人作為畢業功課。這份功課超越電腦的虛擬界面,為了把編寫的程式落實到驅動機械人的活動,就靠媽媽的雙手去組裝靈件。過程中他引導媽媽去理解技術知識,兩人合力完成功課,並取得理想的成績。
訪問
|
|
|
|
部門:
公共事務部 ( pau@ouhk.edu.hk )
更新日期: Jul 09, 2021